警民携手,将反诈进行到底 --公安部“国家反诈中心App”试用体验
来源:
|
作者:梁菊
|
发布时间: 2021-08-25
|
422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6月,继官网政务号入驻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抖音、快手五家新媒体平台后,国家反诈中心再出大招,正式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很快,朋友圈及各社交平台就被其上线的消息迅速刷屏。笔者亦及时下载安装了这款App,并对试用体验做简要分享。
在各大应用平台均能轻松搜索,安装包大小约50M,几秒钟内即可完成下载及安装,非常方便快捷,就笔者亲自安装以及连续超过两周的登录体验来看,并不存在网传的一直死机无法安装无法登录的情况。
新用户注册后,系统会提示及时进行身份核实,本人需配合手机号及人脸视频验证,步骤并不复杂。身份核实完成后即可使用App的全部功能。
1、来电预警及App自检:可启动对来电、短信及本机已安装App存在的诈骗风险进行主动识别及预警机制。
2、风险查询:对支付及社交账号(银行卡/支付账户/IP/网址/QQ/微信)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核验、举报、报案等功能。
3、身份核实:身份核实方式为手机号+人脸识别,不仅用于核实登录者本人身份,亦可用于在非面对面情况下核实对方身份。
4、我要举报:只需填写诈骗类型(必选:分类非常详细,举报人可根据生活常识进行选择)、举报地、举报描述及举报内容(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App、图片、诈骗网址、诈骗社交账号、诈骗交易风扇)提交即可。
(1)诈骗电话或诈骗短信均可通过直接选择通话记录的方式输入,比较人性化。
(2)诈骗社交账号:包括微信、QQ、陌陌、探探、世纪佳缘、百合网、Soul、Blue、抖音、微博、快手、钉钉等常用的社交平台,其中婚恋、交友类平台占绝大比例。
(3)诈骗交易账户中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腾讯支付等主流支付方式,也留有其他类型账户的入口。
5、报案助手: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完成。
6、最新动态:按照时间顺序收录“骗局曝光”模板最新的约二十条信息。
1、“宣传”子页以文章、小视频的方式进行普法,对诈骗套路及防诈常识进行详细拆解,同时,收录并公示国家及各地区出台的最新政策、措施、及提示性公告等,诸如:12381涉诈预警短信、96110咨询电话的功能及使用指南,以及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21】22号)等最新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等。
2、“案例”子页按照诈骗类型,分门别类的放置了大量已曝光在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上的典型案例,涵盖了“疫情诈骗”、“兼职刷单”、“交友投资诈骗”等诈骗的高风险及重灾区。就每一种诈骗类型,均在页面醒目位置滚动提示骗子常用的诈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警示效果,此外,在每一个案例的下面,均有相似经历可立即举报的入口。
除了个人信息及设置等常规功能外,本模板最具实用性的当属“音频录制”功能,支持“录屏/录音”两种模式,可同时录制屏幕显示区域、手机播放声音和麦克风录制的声音,方便制作部分社交软件中无法直接下载的诈骗线索,并及时向公安派出所民警进行举报。
01. 全民普法,有效提高民众防诈意识及维权意识
App中的宣传文章及典型案例,对诈骗套路的简析详实具体,对防骗方法的介绍操作性较强。另外,典型案例中不仅各种传统的诈骗形式一应俱全、对各种新型诈骗套路亦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曝光,具有较强普适性。
02. 便民利民,对于防止损失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风险查询模块中提供了对IP、网址、QQ、微信号、钓鱼网站涉诈信息的初步查询,虽然查询结果不够权威,只能作为辅助判断之用,但对于“涉诈”平台及账号的初步筛选,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诈骗行为的发生。
给普通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众在遇到“尚未实施成功”、“尚达不到立案标准”的诈骗先期行为时,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反应、该往哪里投诉的尴尬,尽可能以防范损失于未然的方式,达到从源头上制止诈骗的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已经遭受财产损失,仍需到派出所现场报案,至于该App是否可对派出所受案后的案件进展进行实时跟踪及推送,尚待在后续使用中进行验证。
03. 发动群众,缩小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生存空间
目前,App中的各查询结果、预警提醒等仅能依赖公安局防诈系统数据库中已录入的数据信息,而数据库的更新是否及时,各地区的数据库是否联网,库中数据的准确性如何,均依赖于广大市民的热心、积极举报,将数据库不断更新及完善。
随着各社交平台、转账支付平台等的“注册实名制”实施的严格化、正规化,以及群众举报后更新数据库的便捷化和及时化,大数据平台整合资源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匿名账户的生存空间会被逐渐压缩,犯罪份子改头换面变得更加困难,而一旦犯罪份子的实名账户被录入“诈骗”黑名单,其再想隐匿身份成功作案就会更加困难。
本文章仅为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首信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或对法律的解读,任何仅仅依照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做出的作为或不作为决定及因此造成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如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来源及作者信息。